现在所谓的“理”太多太乱了,鱼目混珠,泥沙俱下。
在我看来,家庭教育中我们所使用的真正的好理,有真理性、有力量、能改变人的理,是很少的。大多是平庸之理,只可视作废话、车轱辘话。至于那些成人的歪理、强词夺理,自然是说得越多越有害。
在亲子关系中,爱是第一位的,跟爱相比,“理”是无力的。
所以很多人都这样说,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, “家庭是讲爱的地方,不是讲理的地方。”同样,我们也可以说:“教授难断家教事”,如果非要讲理,可能讲着讲着,孩子就变叛逆了。
那么,对孩子既不能不讲“理”,也不能多讲,有什么适当的分寸呢?怎么办才更好点呢?
我的建议,也是我的做法是,不要指望“说理”一定能取得成效,就是说,“说理”有可能起作用,也有可能不起作用。要有两种思想准备。我对孩子“说理”都是这样,说到而已,点到为止,不一定能起什么作用。
这样有什么好呢?这样在说理的时候,就容易有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,不至于脸红脖子粗。我发现许多家长在说孩子的时候,有一个很要命的潜意识,就是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,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。这样,他(她)一定会把话说得很重、很严厉、很过头;说话的声音很高,越说越高,发声部位进入某一个“吵架区”;说话容易变成人格攻击,话里常带有“为什么你总是……?”“为什么你老这样……?”“为什么我的话你老不听?”等等。这样,每一次“说理”都成为对孩子的一次伤害,都成为亲子关系的一次疏远。
在生活中,我觉得对孩子影响比较大的,是自己做事的风格和习惯,而不是“说理”。身教重于言教,这是永恒的真理。
评论